hxgybsr 发表于 2024-10-16 05:18:04

中国社会贫富悬殊始于1993年?

近日见到两位初中同学。他们的不同处境令人感慨。一位在市新华书店作临时工,月薪500元,没有医疗和养老保障,且要自负一顿工作餐的饭钱。他的情况是初中毕业后读了技校,技校毕业后,进了其父亲所在的工厂,但该厂两年后倒闭。之后他又在社会上混了好一段时间,四年前托关系进了这家书店,且因为有关系才作到现在(其他临时工因种种原因早已被辞退),四年前工资450元,四年“上涨”了50元,相当于"正式工"的三分之一,但他从敢提出任何抱怨,生怕被"正式工"听到,报告上去。他老婆没有工作,也没有买房,一旦再次失业不堪设想。在书店里见到我时他有意回避,但随即又面带笑容,没听他吐过一句苦水,不过我想心头滋味只有他自已最清楚。
  另一位呢?同样是初中毕业后进了技校,但不同的是她的父亲是电业局的老员工,顺理成章进了电业局,不久结婚,爱人也在同单位,且爱人的姐夫是电业局的局长,于是不久他又进了财务室坐起了办公室,而其爱人则当起了中层干部。现在她月各种收入加起来有五六千,爱人则超过一万。现有他们有两处住房,一处单位福利房,一处商品房,一部小车,最大业余爱好是自助旅游。但是当同她聊天时却显得并不十分满意,因为去年“少挣”了二十万。何谓少挣,原来电业局系统组织员工业务知识竞赛,如在省一级决赛中取得前几名,最多可得二十万的奖金。她在市级比赛中获第一名,原想继续加比赛,后因家中小孩有病而放弃。而市级第五名的参加了竟然取得了名次,得了二十万!我的这位同学闻知何其后悔。我安慰她说,你们电业局不是时不时开个会,搞个比赛什么的,不都有奖励吗。她不以为然的说,那才几千块,有什么用。我听后无语。
  
  两个人都是技校毕业,都在这座湘中小城生活,但宛如一个在天堂,一个在地狱。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对比是不胜枚举。他们在学校期间的经济条件相差还是不大的,巨大差距是从毕业后开始,而他们技校毕业那年正好是1993年,正好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后正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一年。
  
  仔细回顾一下,这座湘中小城国有竞争性企业大面积走向亏损,衰败,及至破产倒闭,工人大量失业,正是始于1993年。在这之前,一般企业都还能维持,时不时还能发点资金什么的,虽说工资不高,但生活不成问题,而且有医疗养老,住房等一系列的保障。与机关事业单位相差并不大,那时的垄断行业也没有什么惊人的高收入。总之一句话,大家感到
  
  彼此差不多,贫富差距较小。到了1993年,本市的一家大型汽车企业很快就传出了经营困难,发不出工资的消息,之后形势不断恶化,仅仅一年以后,员工便有半数以上下岗。之后便一直是要死不活的拖着。员工基本失业,几乎没有分文工资。到了十多年后,实在是拖不下去了,便宣布改制,卖给一家民营企业,员工拿个几千元一两万元工龄买断费打发了事。那么改制了以后又如何?前不久听说,情况也不是很好,仅有两三百人上岗。而该厂1992年全盛时有员工五千人之多。真不知这五千名员工这十几年是怎么过来的,有没有享受到同期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好处。倒是该厂员工自杀及到外地集体卖淫的消息偶有耳闻。这还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市里的一条“工业街”工厂林立,在八十年代每天到下班时间人头攒动,简直走不动路。而现在只有一家自来水厂还人丁兴旺。其他一片荒凉这座湘中小城市区人口不足四十万而领取了下岗证的就有十万,真是信不信由你。我说了这么多,只是要表明一个事实,从1993年开始,在国有一般企业的职工处境就日益困难,大面积地集体进入了贫困,至今没有摆脱。他们为市场经济的转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就如同那个在新华书店作临时工的同学,这样的人是如此之多至少占到总人口的半数。
  
  在国有一般企业面临危机,且持续十几年不变的情况下,同期政府的财政收入却在连年大幅度增长,至少已增长了好几倍。长期以来,我一直对些感到迷惑不解。是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发展真补了空白?可在本人眼里,这十几年来就没有新开过一家大的民营企业,其本都是小打小闹,几十人上百人,而且数量不多,至于外资企业就更几乎是零。难道统计都是假的?可财政供养单位如政府机关的职工工资是不断的翻着跟头往上涨,而且福利丝毫不减,人员基本不变,那办公大楼是一年比一年豪华,公车一年比一年多。这财政收入是从哪里来的?只能理解为不断的增加税目,提高税率,提高征税强度所带来的效果。由此可见在实体经济极为萧条,失业极为严重的情况下,政府并没有跟广大职工同甘共苦,采取减员,减薪,减费同时减税,引资和持植民企的正常措施,而是采取完全相反的增税,增费等措施。从此时起,一般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之间就开始完全断裂,一方快速持久地陷入贫困,一方在小康之路上飞奔。这就是两者之间贫富悬殊的开端。此为其一。
  
  再看垄断行业。再以电力行业为例,该行业的日子之好过已到了有钱无处花,变着法子来花钱的地步。前述那位女同学所说的所谓开会,比赛不过也就是众多的花钱的借口之一。
  
  他们为什么日子如此好过,是因为经营能力特别优秀?显然不是。因为他们所出产的电是一种不愁销路,而且销路越来好的商品。销路好要是成本高,价格低,也不一定赚钱,但他们是不用担心这个的,因为没有竞争对手,想定个什么价就定个什么价,煤价高了,就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就行了。那么政府会不会管呢?没关系作上亏损的报表就行了,政府就同意提价了,即使是真的亏损了,因为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政府也绝不会坐视不管,肯定会大量补贴。如此来他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由此可见垄断行业的畸形有钱,就源于这垄断二字。1993年之前,垄断行业的有钱还不那么触目,是因为当时还是计划经济,在定价上有很多的限制,而到了1993年之后,因为是搞市场经济了,所以定价也市场化,同时却又没有开始如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限制垄断,促进竞争的措施,这样一来就给该行业提供了巨大的暴利空间。2007年有一份调查资料,垄断行业的职工占全国总职工人数的8%,而其工资却占了总数的55%。他们成了新富起来的一批人,与普通行业职工形成了第二种贫富悬殊。
  
  那么除了大量陷入贫困的产业工人和小康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富起来的垄断行业职工这贫富两端,有没有中间层?有没有从事个体私营经济致富或者是在外资企业获得高薪而致富者?有,但是没有普遍代表性,而且越来越难。从1993年至今,全国的个体私营企业户数是在大量减少,因为同期他们的税收负担增加很快,垄断行业控制的各种资源收费在不断提高,严重失业导致市场萎缩,而竞争抢生意的人是空前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特别的机遇,没有某些政府官员的关系,要想大发展简直是作梦。本人所在的小城早在1995年就提出民营带动的战略,到今没有任何起色。个体私营业主要发财难,那些在该行业务工者的处境就更不用说了。一个月上班30天,一天10小时比比皆是,至于工资十年前多少现在差不多还是多少,在有大量失业者且老板效益不佳的情况下很难改善。至于外资企业这里基本没有,要有本事也只能到沿海去。不过这几年来,随着大学的扩招,在外企谋得一个待遇好的工作也越来越难。据说上海市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起薪从2002年起已下降一半。
  
  综上所述,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中国大批大多数的普通企业陷入困境且至今没有根本改变,普通国企职工整体陷入贫困中难以自拔;在实体经济萧条的情况下,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凭着国家权力不断增加税收,进而改善自身待遇,在小康路上飞奔,日子越来越滋润;垄断行业凭着对资源的垄断及反制度的不完善,获得暴利,已经走向富裕,向发达国家看齐;而那些私营企业的从业者一方面获得了发展的空间,一方面又担负着重税和高服务价格的压力,面对着空前的来自竞争者和市场的压力,个别人暴富,大多数人艰难维持着温饱。
  
  这就是中国社会贫富悬殊,急剧分化的现状,而这一切就起于开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1993年,至今已持续十几年,不知会走向何方。
  
   
   
   
   
   
   
   http://www.tiyi.net/nd.jsp?id=3634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社会贫富悬殊始于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