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一种情节,一种感受(转载)
(转自人民网-强国论坛)深圳命中注定要成为一个开创中国新时代的幸运儿。
2002年10月12日,深圳,阳光明媚。
莲花山上,小平同志目光深邃,步履矫健……
莲花山下,第四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隆重开幕。这一年一度的高交会不但是深圳市全力以赴的重要经济活动,同时也成了深圳市的一大节日和胜景。每届高交会都有成千上万的观众涌入会场,不少人就是为了看一个新奇。不过,与往届相比,今年的高交会多少让深圳人有一点沉重,因为不久前传出消息,在深圳本土发展起来的两大高科技企业——中兴和华为拟把总部迁往上海!在中国四大通讯设备商“巨大中华”(巨龙、大唐、中兴、华为)之中,中兴和华为在这个称呼中虽然靠后,但这两大企业的实力却居于前列。作为深圳的两大骨干企业,中兴和华为对有志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深圳可谓意义重大,因此,无论中兴和华为要“弃”深圳而去的消息是真是假,都足以震撼直插云霄的赛格广场。
对于深圳来说,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了。2002年9月16日平安保险于上海宣布,将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投资20亿元建造平安金融大厦,据称这座大厦“约有交通银行大厦和中银大厦合起来大小”。这听起来好像是深圳企业北上扩张,但据业内人士称,平安保险的核心业务部门已基本迁往上海,包括不久前迁出的的集团投资管理中心,平安保险已经“金蝉脱壳”——公司实际上已迁往上海,但名义上的总部还留在深圳。2000年以来,关于平安保险欲迁上海的传闻一直不断,平安保险也似乎特意避开这个话题,在“迁都”问题上采取了低调的逐步转移策略,因而没有引起太多关注。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更令人震撼的消息接踵而至。有媒体披露,招商银行迁址上海一事正在全面论证之中。尽管“迁都”消息马上被招行高层否认,但招商银行似乎也在实施和平安保险相同的策略,逐步脱“壳”。早在去年,招商银行已经把信用卡中心迁至上海,经过一年的良性运作,招行信用卡中心将于2002年12月1日正式向全国发行贷记卡。招商银行同平安保险一样,都是深圳本土发展起来的金融企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之后都成为在国内有影响有竞争力的大型金融企业,而且招商银行还是深圳市排名第一的纳税大户,因此招商银行总部如果迁往上海的话,对深圳的打击可想而知。
金融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如同地王大厦和赛格广场一样,支撑起特区经济的绚丽天空。招行和平保,是深圳金融产业的龙头;中兴和华为,是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骨干。如果这四大金刚脱“壳”而去,深圳的金融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无疑被釜底抽薪,深圳还能有未来吗?纵览风云的地王大厦和赛格广场还能风光依旧吗?
除了这四大金刚的“迁都”传闻外,还有一些已经是事实但似乎不重要的消息——中信证券总部拟回迁北京,去年才在深圳成立的汉唐证券总部已迁往上海,另外,全球500强之首的沃尔玛在未来一段时间沃尔玛将会把采购总部由深圳北迁到上海。沃尔玛“迁都”不但严重打击了深圳建设国际物流中心的信心,而且给深圳吸引外资的努力泼上一瓢冷水。众所周知,跨国大公司在深圳设立分公司的本来就很少(一般都会选择上海、北京、广州以及西部的成都),更不用说地区总部了。因此,如沃尔玛真的再将采购部迁往上海,那将对深圳构成巨大压力。实际上,近年来深圳引进的外资虽在增长,但主要还是来自香港的资金,统计显示,日本、韩国以及新加坡对深圳的投资呈递减趋势。
一江春水向东流,各路人才也随潮流而动,把目光投向长三角地区。90年代以前,深圳及其周围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曾是各路人才争相涌入的热土,导致中西部省市一度有“孔雀东南飞”之怨。目前深圳虽然仍是就业热点城市,宝安北路的人才大市场虽然依旧是人头攒动,但深圳对人才的吸引力却已今非昔比了。最近的一份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表明,上海与北京是大学生心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城市,32.37%的大学生将上海作为第一就业目标,北京以27.67%居第二位,深圳以12.13%位居第三。当然,深圳现在人才引进目标趋向高级。80年代,深圳依靠各省市调进人才成就了一个现代化的特区,90年代深圳着力引进重点大学人才迅速发展了金融业何高新技术等产业,21世纪深圳将重点引进海外留学人员以推动深圳的二次创业和发展。为此,深圳推出了引进海外人才七大举措,着力打造国际人才“自由港”,到2002年9月30日为止,深圳市共引进了751名海外留学人员,这个数字在去年全年引进人才总量283人的基础上已经翻了一番,显得形势很好。但上海、北京、广州似乎对“海归派”更有吸引力。正在建设人才高地的上海,是“海归派”首选的城市。2001年,上海吸引海外留学人员比上年增长了95%。在此落户的近2000家“海归派”企业,几乎占据了全国“海归派”企业的半壁江山。到今年9月,上海就已吸引海外留学人员3万多人,同时期的北京和广州吸引人才的势头也很猛。对于这种情况,业内人士认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吸引力不如北京、上海,是由于这两个地方的跨国公司更多,导致人才聚集效应。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深圳对面的香港人普遍希望北上上海、北京工作。据香港政府最近对香港市民的一项调查表明:70%的香港人愿意降低10%左右的薪水到内地工作,44%的香港人选择上海,9%的人愿去北京,选择广东的占22%,上海成为港人首选的城市。据说,在香港有一句流行的话——你多久没去上海了?
显然,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和人才正把目光抛向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在这场关于21世纪经济话语权的竞争与高级人才的争夺之中,深圳显然已经落于下风。没有了政策优势,又受制于经济地理条件,深圳的这种劣势在竞争中越来越明显。
深圳,曾经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曾经是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曾经创造了诸多奇迹的经济特区,曾经是光芒四射的年轻城市,但到现在似乎已黯然失色。
历史的选择
为什么要抛弃深圳?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问,当初为什么会选择深圳?
1979年,共和国百废待兴,但春寒犹料峭。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激昂时代,只有改革,共和国才能看到希望的田野,只有开放,共和国才能展开春天的故事,而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在哪里呢?邓小平注意到南海边的这个小渔村,就在这里划了一个圈。这个圈的份量和意义不必多说,但在当时却引起了争议。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和突破。然而,国内对办特区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搞资本主义。争论的结果是经济特区还是要搞,但要与作为社会主义主体的内地隔绝开,于是在深圳特区边上树立了一道水泥墙,以此隔开经济特区和内地。这道水泥墙就是香港人和深圳人所说的二线关(深圳与香港之间为一线关),深圳人对于这道关有爱有恨,下面我们再详细来谈它。
时代选择了深圳,但也只有深圳才能担当时代赋予的重任。深圳,毗邻香港,以这个地理优势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的确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只有两个资本主义经济的发达地区(澳门太小,经济也不发达),那就是香港和台湾。厦门具有面向台湾的地理优势,在1979年7月与深圳、珠海、汕头同时被国务院确定试办经济特区,但厦门与台湾之间大海相隔太远,交通不便,地理优势显然不如水陆相连的深圳和香港,而且厦门当时还是军事前沿阵地,不像深圳口岸一直和香港保持着紧密来往。可以说,深圳命中注定要成为一个开创中国新时代的幸运儿。事实上也是这样。到20世纪末,人们回首中国经济特区20年的发展里程时,发现中国五大经济特区(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中只有深圳特区的发展最好,深圳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厦门和汕头因走私而元气大伤,珠海至今仍在吞咽当年重复建设的苦果,海南则饱尝了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后带来痛苦。
但是,深圳特区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深圳特区的建设是从蛇口开始的,从荒山野岭的“蛇口”起步,其中之艰辛可想而知。在“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建立之初,建设者们喊出了一个“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但就是这个在现在深入人心的口号却在当时招来全国一片抗议之声。现在中央电视台正在播出的《激情年代》就反映了这段真实的历史。现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牌依然屹立在蛇口工业区,依然成为特区精神的标志之一。到了1984年,深圳特区已经初具规模,但海外媒体这时候却说中国经济特区就是建高楼大厦,同时国内对特区是否成功的疑问不断,对于中国是否需要办特区仍不能理解。1984年1月24日至2月17日,邓小平去南方,特地视察了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特区。经过考察,他对特区的成就表示满意,并分别为三个特区题词,给深圳的题词是:“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此后,关于深圳发展道路的争论才逐渐淡化下来,深圳也打破了从前依靠外贸出口的产业格局,在继续发展以轻工、服装、手表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的“三来一补”工业外,开始和中国科学院合作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从此开始了崭新的发展,于是有了现在的康佳、赛格、华强、飞亚达和华为等。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再次就特区发表讲话说:“现在我可以放胆地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成功的。所有的怀疑都可以消除了。”
深圳经济特区是成功的。多年来,深圳不但为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尽早实现深港衔接,作出了巨大贡献,发挥了任何其他地区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而且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成功地担负了窗口和试验田的作用。1992年邓小平第二次到深圳后,深圳又开始了新的腾飞。80年代,160米高的国贸大厦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创造了“深圳奇迹”;90年代,383米高的地王大厦又以“九天四层楼”创造了新的深圳速度。现在,深圳为完成深港衔接的历史任务,正在继续快速运转。80年代深圳建立了第一家中科院与地市合办的深圳科技工业园,科技园在建设早期一时间成为国内各地建设高新技术园区的蓝本;90年代深圳成功举办了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
时代的变迁
但是,1998年以来深圳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发展活力逐步下降。其原因首先来自河对岸、海那边的香港。
香港,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成功地从制造业主导经济体系转型至服务业。在这个过程中,香港不仅是深圳出口的主要对象,也是深圳的最重要海外投资来源,而且香港人也是深圳消费的主力军。香港对深圳的投资一直保持在60%以上,而且由于近年来日本、韩国以及新加坡对深圳的投资呈递减趋势,香港对深投资更显重要。在消费方面,香港人纷纷北上置业、娱乐极大地促进了深圳消费。在深圳有个笑话,说深圳对港人消费颇有微辞,认为港人不仅抬高了深圳的房地产价格,而且也提升了深圳“小姐”的身价,对深圳人消费不利。另外,近年深圳方面一直竭力促进深港之间24小时通关,以更方便港人北上消费,但香港方面反应冷淡,二者矛盾隐约可见,但也显示了港人北上消费对深圳的影响。出口、消费以及投资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三套马车,而在深圳经济的三套马车中香港都显得举足轻重。
自1997亚洲金融风暴后,香港经济一蹶不振,其中香港四大行业表现尤甚。过去十多年来的地产泡沫不但令香港经济急速增长,同时也导致租金及薪酬上升,削弱了香港作为金融及服务中心的竞争力,尤其在金融风暴后表现更为突出。回顾香港的经济状况,自1974年至1997年间,二十多年来香港从未出现过通缩,但自金融风暴后,消费物价便一直持续下调,增长比率由正变负,于1999年8月更出现负6.1%的新低,目前香港业界陷入40年以来的最低潮。尽管深圳依托国内良好的经济形势,经济还能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但香港经济的持续低迷带来的负面影响却在逐步扩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从局部试验性的阶段开始向普遍改革推进。搞市场经济、对外开放、与国际市场接轨,已经成为全中国的要求,不能再把优惠局限于几个特殊的区域。而这也意味着,在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经济特区正在越来越失去其特殊性。尽管每一个经济特区都不愿意放弃其特殊性,但它们仍然不能不接受一个越来越明显的现实:经济特区在中国的历史使命已经完结。加入WTO后,“经济特区”似乎更没有存在的理由,因为经济特区是与WTO的精神相违背的。可见,在对外与对内开放的双重压力之下,经济特区的存在已经丧失了重要的政策基础,窗口作用显著下降的深圳难以再享有特殊政策和照顾,来担负改革试验田的重任。此外,深圳需要直接面对来自国内其他城市的竞争。然而,对深圳经济打击最大的还是2000年深圳交易所停止发行新股,导致深圳的资金流量减少,直接影响了深圳金融业以至整体经济的发展。
资本的兴衰
“深圳经济特区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也是金融业大发展的历史。”
这是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黄丽满同志在2002年09月26日的讲话。这个评价很到位,而且可以进一步说,深圳经济特区这12年(1990-2002)的发展历史,就是金融业大发展的历史。金融业已经成为深圳经济的一根台柱。
说到深圳的金融业,首先要提到的就是招商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
作为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先行者,招商银行在一九八六年十一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招商银行由招商局出资人民币一亿元,于一九八七年四月八日在深圳蛇口正式挂牌成立。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截止2001年12月底,招行总资产已逾3000亿元,累计实现税利逾231多亿元。在英国《银行家》杂志“世界1000家大银行”2002年度排名中,招商银行位居第273位,已经超过世界1000家大银行的中等规模水平;在《欧洲货币》1999年度“亚洲最大100家银行”排名中,招商银行“股本回报率“居亚洲银行业首位。招商银行以不足国内银行4‰的从业人员、2‰的机构网点支撑了约1.6%的资产规模、约6%的效益,以“科技兴行”的发展战略在中国银行业确立自己坚实的地位。如果连招行“迁都”了,深圳人的失落和伤感可想而知,因为不知道深圳的奋斗目标在哪里。
深圳发展银行成立于1987年12月28日,是建国以来历史上第一家向社会公众公开发售股票的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深发展的成立在深圳金融发展的地位在这里不再多说,值得一提的是深发展的成立也是深圳股市发育的重要开端。老一代的深圳股民几乎都是从炒深发展走进股市的,也从深发展上赚到第一桶金,当然,那时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也没有几只股票。
然而,作为中国大陆两家证券交易所之一的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时间却一直裹杂不清,让许多研究中国证券发展史的人一头雾水,各种正式资料都基本上是这种说法:深圳证券交易所于1989年11月15日筹建,1990年12月1日开始集中交易(试营业),1991年4月11日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成立,并于同年7月3日正式成立——一共四个时间,到底是哪一个?反观上海证券交易所,其成立时间却是相当明确的,1990年11月26日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成立,同年12月19日正式开业。为此,到底谁是新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各界一直争执不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由于中央发展证券市场的态度已经明确,深沪两地开始筹建两家交易所基本上是同时的。由于深圳毗邻香港的原因,深圳证券交易所在国贸大厦筹建时完整借鉴了香港联交所的一套做法,在时间仓促且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大家也不可能做出大的修改,因此深交所受香港联交所影响的痕迹很深,比如上市挂牌、交易规则等,甚至连深交所使用的四位股票代码也与联交所一脉相承,直到现在才改为6位,与上交所一致。而同期上海筹建工作非常艰难,不得已只好前往深圳,从国贸大厦把深交所的一套搬过去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上交所规则与深交所基本一样,也就不足为怪了,不过上交所还是把股票代码改成6位的了。虽然深交所的筹建工作走在了上交所的前面,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却在11月26日批准成立上海证券交易所,而深圳暂被搁置,并且上交所宣布在12月19日正式开业。这个消息对日以继夜筹建深交所的工作人员可谓是一个沉重打击。为此,当时的中共深圳市委书记李灏在国贸大厦的筹建现场决定,不管怎样,深交所一定要在12月1日开始营业。就这样,深交所领先上交所18天开始营业。草创之初,两个交易所就为争第一而不可开交,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次开业之争就此开启了两个交易所在其后长达十年的竞争序幕。
此后十年,深沪交易所在大盘走势、上市公司服务以及市场成交额上全面竞争,两地券商、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等各为其主,最后甚至连两个交易所都不惜违规介入,结果加剧了两个市场的波动,加大了市场风险。1995年3月上交所成交额开始大幅超过深交所,风光一时。此时深圳交易所开始在硬件上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使交易系统更加完善安全,同时提高“软件”质量,为上市公司提供周到的优质服务,结果吸引各地新上市公司选择深交所作为上市地。这样,1996年8月开始深交所成交额开始全面超过上交所,此外,据美国彭博资讯的统计,1996年深圳股市以174.92%的涨幅登上全球股市排行榜的冠军宝座……至此深圳交易所不但称雄于国内股市,而且以最大成长幅度笑傲全球!这个时期不但是深圳证券业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也是深圳最得意最风光的时期。这个时期,也使“老大”上海英雄气短,耿耿于怀。深交所成交额超过上交所的状况一直持续到1998年1月,由于1997年后中国证监会不再让企业自主选择上市地点,而是定下了“上海先上一家,深圳再上一家”的不成文规定,这样上交所在98年才开始缓过气来,赶超深圳交易所。
成交额之争尚未见平息,深沪两地关于“创业板”的争夺又开始了。1999年,风险投资概念火爆全球,纳斯达克市场疯狂上涨,开始创造“一夜暴富”的资本神话,为此上海和深圳这两个科技产业发达的城市开始争夺设立中国的“二板市场”:两个城市不断举办研讨会,请专家宣传风险投资——更重要的是论证自己更有资格设置“二板市场”。当时的候选城市还有武汉、北京等。到2000年上半年,形势明朗,深圳在角逐中胜出。但这个胜利未必时好事,业内人士普遍担心,深圳取得创业板资格,很可能是对未来把深圳主板并入上海的一个补偿。果不其然,2000年,世纪之交,证券市场关于深交所即将并入上交所的传闻一时甚嚣尘上。97年以来这种传闻一直就有,但这次似乎是真的:统一的结算中心在上海成立,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在接受路透社记者采访时也有这种表示……看来人们的担心要成为现实。
经过10年的发展,金融业已经成为深圳的支柱产业,其产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5%左右,而金融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支撑作用却不可等闲视之,另外深圳金融业的利润占全国四分之一弱,而上海则为四分之一强(其他地区共占一半)。有统计显示,2000年以前坐飞机进出深圳的人员中,就有30%的人是从事证券业的!如果深圳的主板市场迁往上海,那不仅意味着大量资金的流失,直接动摇深圳的区域金融中心地位,而且还将影响到特区二十年来的经济成就,即使有创业板但因在初创之时也难有规模和作用,因此深圳经济可能就此一蹶不振!
2000年的夏天是深圳市最难熬的一个夏天。据说,深圳市主要领导都在北京“陈情”,力陈撤销主板对深圳经济的利害关系。最终,深圳艰难地取得了主板暂时不并往上海的承诺,但也付出了代价,即深圳证券交易所从2000年9月开始不再发行新股。目前看来,这个代价是值得的,而且深圳当年力保主板的努力也是非常有远见的,因为直到现在,创业板也未能开设。不过开设了也未必能成功,除了美国纳斯达克创业板成功了外,其他国家的都不成功……中国是否需要开设创业板,直到今天仍有争议。
由于深圳不发行新股,深沪两个交易所不再有成交额上的竞争,也因为两个交易所最终要合并,其竞争也就不再有意义,两个交易所谁先谁后(成立)的问题也就烟消云散,正所谓“相逢一笑泯恩仇”。回想起来,当年深圳在金融业上展开如此激烈的争夺不是没有原因的。深圳在上一个世纪在金融领域的争夺不仅仅是“面子”之争,而应看作是金融话语权之争,经济主导权之争。有学者指出,20世纪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危机并没有突出表现,而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则不断发生,这种情况说明金融产业已经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经济危机更多地以金融危机地形式表现出来。谁掌握了金融资本,谁就能在经济竞争中占有优势。因此,作为一个没有传统工业基础、资源相对缺乏的新兴城市,深圳希望从金融服务业来把握经济制高点。当然,意图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自然也要抢占国内金融业的主导权。两个城市在上个世纪的竞争自然不可避免。
不过,主板停发新股还是对深圳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2000年以后深圳金融业的地位就日呈下降趋势。事实上,此前深圳就已呈现兆头。1998年人民银行机构改革,设立九大分行,作为金融重镇的深圳却未能占得一席,深圳市人民银行被划为广州分行之下的一个中心支行。在这个趋势下,人们不禁要问,深圳的金融业到底应向何方发展?不管答案如何,有志于全球化发展的招行、平保等金融企业开始把目光瞄向上海。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积累,上海已经为金融机构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环境,上海在人才、市场和资金的优势日益显现,而且在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下,上海还将是中国金融企业走向全球金融舞台的平台。目前金融机构扎堆的现象在陆家嘴已成气候:原三峡证券改名为亚洲证券后,正式将注册地由宜昌迁册至上海,并在浦东高档商务区租下了一栋物业,作为公司新的栖息地;天一证券将公司下属资产管理部等业务总部已全部移师上海;原先在开封安营的富友证券也选择了将上海作为注册地;去年年底在深圳成立的汉唐证券,也于今年三月将国债业务管理总部、资产管理总部、投资管理总部等三大业务部门移至上海……自2001年以来,共有数十家券商、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或变更注册地、或以大规模迁移核心业务部门的方式,在上海“安营扎寨”,估计未来会有更多金融机构进入陆家嘴。上海正成为各类金融机构争相进驻的热土。
因此,对于招商银行、平安保险这些准备走向国际舞台的金融企业来说,上海是必争之地。当然,在搬迁问题上在深圳发展起来的招行、平保似乎颇多顾忌,不能像外资企业那样来得直接了当。实际上,真正关系到企业发展壮大的问题,谁还有那么多所谓的“深圳情结”?对于沃尔玛来说,上海在地理、商业地位等方面均居主导,对其长远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因此他们一定要攻克上海。外资撤出的事例并非个别现象,一些在深圳的外资金融机构,在重新评价中国市场之后,也在逐渐从深圳撤出,如德国德累斯顿银行较早前就由深圳撤出,迁往他们认为更有希望的上海市。作为国内企业的佼佼者,招行、平保以及中兴、华为难道不会明白这一点?
此外,上海市政府在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中也展开了主动攻势,有意向让一些商业银行总行逐步聚集上海,并出面与一些银行高层进行过实质性商谈。其中,招商银行即是上海市政府力邀对象之一。郎有情,妾有意,在这个崇尚自由恋爱的时代,谁能阻止有情人终成眷属呢?
也许在金融业的发展上深圳不会再向上海叫板了,但现在问题在于,深圳是否必要成为一个区域性金融中心?在这个问题上,国内金融界有人认为,深圳的资源有限,长远来说不可能靠房地产和制造业去跟其他城市竞争,深圳的未来必须走服务业,与香港携手构建服务华南和南亚地区的区域金融中心是最佳选择之一(深圳市商业银行行长王骥就持这种观点),但是作为国内的区域金融中心,深圳的条件显然不如广州,如果与香港携手似乎没有必要。如果我们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深圳金融业的实际上折射出了深圳经济的尴尬,即地缘经济的局限性——夹在香港和广州之间,香港是中国面向世界的窗口,广州则是华南的门户,珠三角的枢纽,而深圳呢?因此,尽管特区光环笼罩下的深圳踌躇满志,但拔剑四顾却一脸茫然:何去何从?
时空的轮回
谁抛弃了深圳?深圳人可能会有满腹的牢骚,认为是中央抛弃了深圳了。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央决定开发浦东以来,人们似乎觉得上海在发展上总能得到政策上的“照顾”和“扶持”,而作为特区的深圳却被“忽视”甚至被“限制”。的确,上海这些年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中央的大力支持。在“九五”期间(1996-2000),上海市的基建资金达到2274亿元,超过前40年总和的两倍。这是极惊人的数字,钱哪来呢?上海市政府2001年全年收入只有1300亿元,若仅靠市政府的资金,没有中央政府拨款及其他优惠政策,根本不可能连年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以吸引外商投资。但是,在深圳特区已经享受了十几年的特殊政策后,经济已经有了相当基础和规模,深圳继续享有特殊政策却是不合理的。因此深圳人自己也明白,给予特区的政策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
谁抛弃了深圳?从地缘条件和时代背景来看,深圳近年来竞争力下降是因为处在时间和空间的不利地位,但这是深圳被“抛弃”的表面原因所在,因为时空因素的限制,是一个经济系统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无法回避的问题,而深圳特区却在这个转型过程中表现出的茫然和不知所措却是有更深层次原因的,那就是深圳过去22年的发展更多是得益于政策倾斜和优惠,而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也没有确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
1.国有经济改革迟缓。据有关统计,到去年底,深圳市仍有半数以上的国有企业没有真正放活。值得注意的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存在政策障碍,一些政府部门一遇到政策障碍就束手无策;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国有企业和政府不敢冒改革的风险,或者担心改革成本太高,有的政府官员甚至顾及自己的“位子”而不愿“惹麻烦”。在以改革著称的深圳特区,在政府和企业阶层出现改革迟缓、改革心态减弱的现状,这是深圳市的开放出现弱化的明显迹象。
2.政府部门效率低下。无论是投资方还是普通市民都对目前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颇有埋怨。各部门配合衔接也经常出问题,增加了投资的成本。相比之下,内地城市为吸引投资而进行的政府职能改革却卓有成效。比如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将贸易企业办理进区手续时间由1个多月缩短到1天,把空运货物通关速度由7天缩短到10小时以内;到漕河泾开发区投资的企业,只要对有关部门的告知作出承诺,即可获前置审批许可证,3个工作日内就能拿到工商执照。深圳政府部门改革难以推动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许多政府部门官员都是当年特区建设的功臣,这是不能不考虑的感情问题。但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不少部门和人员因为特区特权而养成的“特性”——对于部门来说,因为特权而获得额外利益,比如前不久的暂住证问题,尽管中央已经规定取消暂住证收费,但深圳有关部门却要挖空心思来弥补这个利益黑洞。2001年10月30日,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全面清理整顿外出或外来务工人员收费的通知》,主要内容是:除最高不超过5元的证书工本费外,各地对外来人口所征收的暂住费、暂住人口管理费等7种收费一律取消。今年6月3日深圳开始恢复办理暂住证,但人们发现暂住证比以前难办了。办证难的一个原因在于手续繁琐,“门槛”太高。按照规定,办理暂住证时必须提交劳动合同、社会保险、计划生育、就业证、人事手册等有关证明材料,手续极为繁琐。有人统计,办一个暂住证要盖11个公章:签订流动人口合同要盖2个章,查验流动人口生育证明盖2个章,就业证盖2个章,深圳特区劳务工指标登记本盖2个章,暂住户口登记盖1个章,深圳市暂住人口登记表盖2个章,少一个都不行。到后来,办证手续终于简化了,但2002年7月9日,深圳市人口管理工作会议作出一项决定:将对出租屋开征综合治安管理费。深圳市公安局负责人在会上坦承,开征治安管理费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今年深圳暂住证收费大幅下降后的亏空(《南方周末》2002.7.25)。另外,企业前往劳动局办理暂住证事宜,劳动局提出要收取培训费500元,对于急于办证的人员可以先交费,凭发票可以先办证……总之,围绕暂住证的故事没完没了。对于一个财政收入在全国位于前列的经济发达城市,却一直斤斤计较于暂住证费用不放,难怪网上有人为深圳感到“脸红”。在深圳,暂住证收费不但关系到深圳市公安、劳动、财政、人事、计生、物价、社保等7个部门,而且还围绕“暂住证”和边境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地下产业,比如代办证件、出入关口的“带路”、派出所“查证”、收容所“收留”以及从收容所“赎人”等……所以人们说,这两年内地正在补改革开放的“课”,而深圳的政府和企业却在补内地过去的“课”。所有这些,不但已经严重损害了深圳的城市形象,同时使其投资环境趋于低劣。
3.治安环境日趋恶劣。离开深圳到外地工作的人,每每说到深圳的治安都会带着一份恐惧。只要去东门步行街走走,或去深南中路天虹商场的天桥看看,可以叫你大吃一惊。这样在深圳就形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一方面路上不断有查暂住证或边境证的,不断有“三无”人员被车押走,而另一方面却是小偷横行,砖头党、摩托党肆虐。2002年7月19日上午九时,在国贸大厦对面的深房广场发生持枪抢劫血案(南方都市报h t t p://www.southcn.com/news/gdnews/gdtodayimportant/200207200227.htm),这时深圳打“两抢”战役刚受到表彰和嘉奖不久。没有良好的治安环境,如何能吸引投资和人才呢?
4.城市环境捉襟见肘。近年来深圳先后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联合国人居奖”等多项荣誉。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城市总体规划获得了国际建协“艾伯克隆比爵士荣誉奖”,这是一个含金量颇高的奖项,它不是对某一单项的奖励,而是对深圳20年城市建设成就的一个充分的肯定。但是,对深圳比较了解的人却会感到迷惑:人民河及深圳河位于深圳市中心,但多年来一直臭气熏天;作为一个新兴城市,深圳交通却非常拥挤,“未老先衰”(不能说这个新兴城市没有规划好。深圳城市规划与道路设计从一开始就从行车角度考虑的,因此各大宾馆、会议场所以及写字楼等开车进出都很方便,但要步行过去却是难以摸着门的,所以深圳适合有车一族而不适合步行一族,但没有想到的是深圳现在车满为患。据说现在有人提出解决方案,即把深南大道上的公交大巴数量减少,与其他城市优先发展公交相比,深圳此举让人大跌眼镜,这已经不是“头疼医头,脚痛治脚”了,而是“头疼医脚”);深圳文化休闲场所有限,无论是周末还是平时深圳书城人满为患,但书城居然因此被评入深圳十景,这只能更被外人一哂了;名为濒海城市,但全市只有一个免费的开放型海滩大梅沙,而且距离市区遥远……最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违章建筑在这个国际化花园城市几乎无所不在!
迟到的觉醒
“如果说,前20年深圳在建设和发展方面处于领跑者的位置,那么,今天深圳面临的是群雄环伺、你追我赶的激烈竞争局面。如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黄丽满所指出的,深圳不可能再有政策优势,地缘优势也有很大的弱化,生活指数、商务成本都比较高,因此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感。”
“放眼国内外,且不说远处的“京津唐”和“长江三角洲”,就在周边,新一轮城市竞争已经打响。与深圳毗邻的东莞飞速发展,由一个20万人口的小城市迅速发展成为加上外来人口几近数百万的大城市。不用说广州,要不了多久,有人预测东莞就有可能与深圳并驾齐驱。”
上面两段文字出自2002年11月01日深圳特区报“学习贯彻市委市政府工作会议精神系列述评之五”,显示深圳现在已经认识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与危机。十几年来深圳一直笼罩在特区的光环下,一直认为自己扛着“特区”的大旗走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前列,但到现在危机来临时才发现周围已是“群雄环伺”。显然,深圳现在已经不再向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看齐了,而开始与苏州、青岛、大连等城市相比较。显然,与前几年好高骛远的目标和口号相比,现在的定位要实际得多。最近,深圳市领导考察江苏、上海等地之后,开始借鉴上海、苏州的发展经验,但深圳市在宣传上显得比较低调,这是深圳新一届领导班子的特色。
苏州,江南历史名城,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上一直乏善可陈,但近几年却发展迅猛,GDP已经超过重庆,位居全国前十,城市竞争力也排在全国前列,引进外资数量还一度超过深圳……而这一切都是在默默无闻中实现的,到现在我们都很少看到有关苏州的宣传报道。从地缘经济的角度来看,深圳和苏州非常相似:面向国外时,它们都被一个超级大都市阻碍,上海和香港;面向国内时,它们邻近还有一个区域中心城市,南京和广州……与此相似的还有杭州。现在苏州的工业园搞得有声有色,杭州也在逐步发展成为上海的后花园,它们没有被上海的光芒刺伤,反而却显出异样的光彩。深圳,是成为香港的后花园,还是又一个“苏州”?也许两者结合起来,才是深圳的未来。
遗憾的是,神女有情,楚王无意,长期以来香港一直对深圳警惕心有余,而合作力不足。例如当年香港要搞创业板,深圳方面提出可以把香港的创业板设在深圳,以节约资源,合作发展,但是香港方面不置可否。其他如24小时通关问题,西部大通道等问题也是如此。不过,现在情况好一点,因为香港的竞争力也在下降,经济持续不振,如果不与深圳扩大合作则其优势将丧失殆尽。
总之,香港与深圳,交则泰,不交则否。
深圳,今夜我把你抛弃
2002年11月10日下午,深圳体育馆。中国足球甲A联赛深圳主场,深圳平安队在这里迎接天津泰达队的挑战。
我向来认为中国足球没什么看头,但那天还是去看了比赛,主要是为了球场放松一下,适当发泄一下。在深圳去看球赛的人多数也报有这种目的,毕竟生活节奏太快,工作太紧张。
然而,那天的比赛比较沉闷。深圳平安队虽然占据主动,但几次射门都无功而返。对于我来说,哪边进球都可以,尽管我一开始为看球赛选了一个立场,站在深圳平安队一边。不少人看球也是这样的做法,但也有为难的时候,比如,来自天津的深圳人看这场比赛,就可能不知道自己该为哪一方加油。深圳是个年轻的移民城市,这些移民远未形成对深圳的认同感。在日常生活中,深圳人的失落和迷茫更是显而易见的,大家更愿意以原籍来表明自己是哪里人。对于那些没有深圳户籍的人群来说,对深圳更没有归属感,在球场上的茫然就很自然了。在生活与工作中,人与人之间人情味之缺乏使初来乍到的人无法忍受。写字楼里大家各忙各,下班各顾各,所谓“我的生活与你无关”。《我的生活与你无关》是“深圳人写,写深圳人”的小说,上市时在深圳卖得很火爆。深圳人在宣布“我的生活与你无关”时,同时也承认“你的生活与我无关”,这种现代意识显然很符合商业社会的需要,但在深圳表现出一种极端却让人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残酷与冷漠,比如你到一家公司给他们装机,忙一天也不会有人管你是否喝水吃饭,同事之间不是公司组织活动极少可能一起出去培养感情的。大概是可以经常公费消费的原因,大公司大企业的集体活动会多一点,但人情关系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在这个社会里,孤独与落寞随时会向你袭来,轻则如浮萍流水,不知何所踪,深则如孤魂梦游,游荡在一个欲望的空间……这就是深圳人对深圳的距离感,从上到下几乎都存在。这种感觉有如深圳市政府门前的那头老牛,拼命向前拉,拉的却是一个没有根基的大树墩——恐怕雕塑者没有想到,这座暗含深圳精神的“孺子牛”雕塑竟然成了今日深圳心态的真实写照。
深圳平安队终于在伤停补时阶段获得一个点球,平安队在最后一分钟灌进对方一个球,全场欢呼雷动。深圳平安队今年表现神勇,竞技状态处于颠峰状态,有望问鼎冠军宝座,然而随着平安保险的战略转移,深圳平安队也即将易主……为此,球场那头打出了“胜也爱你,败也爱你,离开深圳不爱你”的巨型横幅,是失落?是伤感?据说,健力宝可能入主深圳队,但主场还会在深圳吗?对此,深圳球迷一脸茫然。因此,即使深圳队夺冠,对于一个深圳球迷来说,其兴奋会达到极点,但其痛苦也将如堕深渊——如果平安队抛弃深圳!
与球迷比起来,一般深圳人的失落与迷茫虽然没有那么强烈,但却随时溢于言表。在上下班拥塞的路上他们会这么想,在密匝匝的楼群里他们会这么想,在繁忙的工作里他们会这么想,在视野开阔的莲花山上他们更会这么想……当去上海的朋友打电话过来描述浦东时,我在这么想;当有朋友要去西安发展时,我在这么想;当在深圳的同学朋友聚会热烈谈论上海、北京、广州、苏州时,我不再这么想。深圳,难道今夜我要把你抛弃?
莲花山下,依旧的车水马龙,流光异彩。
莲花山上,小平同志目光如炬,健步如飞。
https://aisshopp.com/product/dragon-head-ring-necklace-mens-domineering-thai-silver-index-finger-ring-live-dragon-claw/
页:
[1]